清存煤,拆锅炉,架管道,入电网……从2017年至2020年,太原市农村地区23.79万户村民的能源供给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,告别了祖祖辈辈用散煤做饭、取暖的历史,以气代煤或以电代煤,享受着清洁能源带来的便捷和生活环境的焕然一新。
既要万家温暖,又要屋外蓝天,截至目前,太原市建成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%,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89.36%。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府的惠民政策,既守住了温暖过冬的底线,更让蓝天幸福感变得越来越真切。
壮士断腕削燃煤
长期以来,太原市是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,冬季采暖期的燃煤污染是影响全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。在环保与供暖的双重压力下,清洁取暖全覆盖成了众望所归的治本之道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,需要标本兼治,更要动真碰硬。2017年5月,太原市散煤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展开。全市散煤清洁治理领导小组的组长由省委常委、太原市委书记罗清宇亲自担任,散煤治理作为改善省城环境质量的重要事项被纳入年度考核范围,“一票否决”。同时,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,发出“煤都”史上最严“禁煤令”——市区划为“禁煤区”。
作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之一,开展农村地区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工程,是2017年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实施的又一项重点任务,对提升全市燃煤综合管控水平、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。
在此基础上,2019年至2020年,对娄烦县、清徐县、阳曲县、古交市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不能覆盖的农村偏远地区,太原市又大力推进“三县一市”农村清洁煤(兰炭)取暖工程,实施清洁煤(兰炭)精准配送,入村入户,实现偏远农村地区清洁兰炭取暖的全覆盖。
干干净净过暖冬
“只要一个按钮,家里暖气很快就热了,冬天再也不用在院子里堆煤,家里暖和又干净。”作为太原市率先启动“煤改电”清洁取暖改造的村庄,晋源区赵家山村已由过去的小锅炉改用电取暖,连同附近的古城营村、杨家村、赤桥村等村庄在内,这几年村民的冬天过得温暖又舒适。“实施‘煤改电’后,冬天我们不再搓煤、捣炭、烧火炉了,不仅暖和了,家里家外也干净了。”
当一根根天然气管道沿着乡村道路进入尖草坪区南下温村时,天然气被送进全村200多个居民宅院。当年,这项浩大的工程从进场施工到送气入户,仅用45天,南下温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“煤改气”的村庄。在村民的记忆中,曾经烧煤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
大家欣喜地说:“过去一到秋天,院子里就堆满了煤炭、木柴,冬天炉子一点起来,黑烟缭绕,每天掏炉灰、倒炉渣,连鼻孔里都是黑的。这几年终于能干干净净过冬了,又暖和又省心。”
清洁取暖保蓝天
“清洁供暖,一头连着蓝天白云,一头连着百姓冷暖。”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闫文斌表示,在清洁取暖方案制订和建设实施过程中,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切实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,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落实,坚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策于民,既让村民在采暖季室内暖和、空气干净,又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承受能力,确保让群众满意,把好事办好。
为了降低村民的改造成本和运行费用,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制定清洁能源替代优惠政策,投入几十亿元用于补贴燃气和供电管网敷设、取暖设备、热源购买等费用,群众只需支出2000元左右即可实现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,并且还有不同程度的补贴,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清洁能源改造的积极性。
随着冬季燃煤大幅度逐年减少,环境效益便显现出来。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已由2015年7.13降至2020年5.91;六项污染物中,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65微克/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17微克/立方米,改善幅度达73.9%。
太原人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,天蓝了,水清了,空气质量好;绿多了,街净了,生活环境好;心齐了,劲足了,发展态势好了。
2月23日开幕的太原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,代市长张新伟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“新”字成为其中亮点,其中提到,生态环境改善太原要有新突破。今年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以更大力度“降碳”。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。因地制宜推进“三县一市”清洁供暖改造,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。